这些视频拍摄得可不容易,谢汉宾等研究人员在狗獾可能出没的地区架设起三十多架红外线照相机,然后在夜晚蹲点连续观察,经过好几个夜晚的守候才拍摄到狗獾的行为。这是因为狗獾习性喜欢夜晚出没,白天很少能见到。而且它们的胆子很小,只要一感受到人类的活动,就窝居在洞里几天不外出,哪拍挨饿也在所不惜。
谢汉宾的故事讲得很有趣,一会儿他的身边就被许多学生包围了,都等着听他的讲解。谢汉宾告诉大家,其实狗獾原本还是我们上海地区的常见野生动物,只不过近几年来它的数量直线下降,越来越少。这是谢汉宾和他的同事们进行《沪上生灵——我们身边的野生动物》生态调研项目的调查结果。他们分析了上海地区两栖爬行动物减少的情况,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可能原因,一是城市化导致栖息地减少和破碎化;二是外来物种的引入;三是土地的过度开发利用;四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于围观学生提出的问题“那么这些狗獾的视频到底在上海哪里拍到的呢?”,谢汉宾笑而不答,原来他是担心一旦揭露了狗獾的栖息地,就会有“热心市民”前去寻访,就很可能进一步破环狗獾的生存环境。
当天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行的“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吸引了来自14家科研单位的26位青年科研人员为公众带来科普饕餮大餐。例如上光所的王雅民带来了羲和激光装置模型,据他介绍真正的装置得有三层楼那么高大;同样来自上光所的张腾现场展示了“天宫二号”空间冷原子钟模型,这种钟肯定能颠覆你对“钟”的概念;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的吴莹莹用饶口令的方式向小朋友们介绍哪些蘑菇不能吃,让你快速分辨有毒菌类……
上海自然博物馆特别策划的“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今后拟每年举办两次,期望通过馆方的努力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将这一品牌打造成上海科技馆与科学家直接合作面向公众进行科技成果科普转化的核心品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培养公众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爱好。
陈恒/文
(若有转载,请标明转自《上海中学生报》,微信号:shzxsb)返回搜狐,查看更多